传设历史记录

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文教研室召开课程论证会

为推进我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按照学校有关工作进度要求,2012年5月8日上午,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文教研室课程论证会在综合楼801室召开。艺术与传媒学院郑子云、林刚副院长,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出席会议。外请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汪龙麟教授和我校教务处别震烁老师到会指导。 

论证会由中文教研室主任王新惠老师主持。会议重点论证了校定院管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国文学与文化》。根据我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的要求,《中国文学与文化》是面向我校文法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由中文教研室10位教师共同担纲。该课程前身曾名《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更名缘由主要是课程定位的变化,《大学语文》原为全校统开基础必修课,《阅读与写作》原为改革试点专业或专业基础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等。同时,更名为《中国文学与文化》,便于统帅文法类各专业对汉语言能力和素质的共同需求,利于纠偏学生对《大学语文》名称的审美疲劳,与当前国外高校开设的母语文学文化类课程(如美国高校开设的《Engl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e》)名称相一致。

作为课程负责人,王新惠老师详细介绍了本课程的课程定位与特色、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建设规划。整合后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起于文学经典阅读,归于文化素质培养。以文化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从文本阅读感知中国文化变迁,侧重从文化思想、文化价值、文化习俗、文化影响等若干方面重读经典,加深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的直观印象与深刻体悟,培养其借助文学阅读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把握,提升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为专业学习与情商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请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汪龙麟汪教授非常认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课程定位与内容设置。他认为相对于《大学语文》和《阅读与写作》,《中国文学与文化》除了具有论证中提到的优点外,还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具有激起学生兴奋点的关键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研究的学术空间,能激起教师教与学的积极性。

论证会还对中文教研室各位教师负责申报的10门全校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进行了一一论证。每位教师都对拟开设的课程做了精心准备,分别从教学团队、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课程建设规划等方面做了PPT汇报演示,并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展开热烈讨论。

汪龙麟教授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课程汇报,并对所开课程的内容特色与方法特色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对中文教研室教师精心准备课程论证工作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赞美,认为《中国文学与文化》以及10门选修课的课程论证定位准确,内容恰当,方法灵活,对课程未来建设都有明确规划论证的各门课程既有宏观大视野,又有微观细考察;既有中国元素的建构,又有国际视野的审阅,显示了强烈的学术探讨精神和精细的课程建设精神;这些课程将很好地体现了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相关中文课程的目的和特点,能够为我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优化提供支持,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素养基础。

中文教研室10门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申报,既遵守学校“一名教师两门课,一门课由两位教师上”的课程建设原则,又尊重各位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特长,还考虑汉语言文学学科自身的科学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