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代”——中文教研室邀请作家李群杰举办创作经验讲座
11月15日,受中文教研室邀请,作家李群杰在良乡校区文二403室进行了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作经验与体会”讲座,艺传学院、法学院近200多名学生和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作家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十九大报告,详细阐释了“新时代”的内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代”,强调写作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鼓励同学们多写平民百姓,多些身边的人和事,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精神。
接着,作家结合自己23年的记者生涯,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案例,详细讲解新闻采访和写作技巧:“新”“真”“短”“快”“活”。其中,“新”是新闻的特色,只有出其不意,角度新颖,才能在众多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得到读者青睐;“真”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基本原则是用事实说话,虚构编造是新闻大忌,并痛批业界十大假新闻;“短”是新闻的规律,信息密集,一针见血,白描手法的新闻受欢迎;“快”是新闻的品格,写新闻要“抢”,要及时抢占“制高点”,具有“马上办”作风和立马写的吃苦精神,还要能够做到在任何复杂混乱的环境中坚持完成写作的能力;“活”是新闻的趋势,标题要鲜亮,用语要生动,导语要有魅力。作者特别强调“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的记录容不得半点不实”,“新闻是易碎品,只有当你深入现场深入生活而亲历的新闻才会具有生命力”。
随后,作家又分享了自身创作散文、诗歌的经验与体会。“散文是从作者灵魂深处流出来的生命之河”,河水本真、丰沛、清冽、神秘智慧和纤尘不染。现代诗是心象(情)与物象(美)的融合;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诗歌的语言要追求跳跃、超常和出乎意料的创新。
最后,作家播放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散文诗《母亲再也不能走路了》,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青年人寄予厚望。殷切期盼聆听过作家教诲的各位大学生能以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为民说话的精神和对人对事始终怀有一份真挚的情感为榜样,不辜负时代的召唤、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做主流价值的弘扬者,伟大时代的记录者,荧屏佳作的创造者,德艺双馨的践行者,创造出更好更多无愧于历史、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后附:
李群杰,河南太康人,当代作家、诗人、散文家、资深媒体人、影视文化策划人、编剧。著有诗集《橄榄情》《心泉流韵》,散文集《都市乡情》,新闻作品集《跨阶层行走》,报告文学作品集《河南人感动中国》《生命盾牌》《家在河南》,参与策划、制片、编剧的影视作品有《火红的杜鹃花》《乡村守望的女人》《道口烧鸡铺》《分手不分手》《油菜花儿开》等。现为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会员、法制日报社总编辑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