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彭俐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好新闻源自立志——文章报国》讲座
2019年11月7日下午,《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彭俐在良乡校区文二楼405,给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做了一场《好新闻源自立志——文章报国》的讲座。在记者节来临之际,主讲老师通过讲述自己在主流媒体丰富的新闻报道经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站位、专业素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讲座由学院新闻系范敏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彭老师以《北京日报》和百度合作完成的两个短视频,展现了他2008年去珠峰采访圣火传递的故事,以及在1999年澳门回归时在天安门现场采访“中国人在读秒”的历史时刻。
彭老师动情地回忆了自己17岁时就写下的报国诗句,他还讲述了自己在青年时期,与同学从北京骑行到杭州的经历:在泗水县遇到善良的卖苹果的老妈妈,用家里仅有的鸡蛋招待他们。“这次经历,真正让我体会到,祖国的山河有多么壮丽,祖国的人民有多么善良无私,我要用笔描绘美丽的山河,记录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他说。
在深入探讨好新闻是如何炼成的这个问题时,彭老师指出,好新闻的炼成不是“一杆笔”的问题而是“一颗心为谁而跳动”的问题。他认为,为什么采写新闻比怎样采写新闻更重要。他还提出,好新闻是在校园中炼成的,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经典著作;好新闻是从内心炼成的,好记者是练就好新闻的重要前提,而一个好记者的素养,应当是“国家大脑,民族良心”的体现;好新闻是经头脑炼成的,强调同学们在写新闻的同时要多动脑,勤思考;好新闻是由赤子之心炼成的,记者应当具有“三岁孩童般”强烈的对事物的好奇心。
面对当下自媒体盛行,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行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状态,彭老师认为这不是坏事,相反,正因为自媒体盛行,社会才对记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记者应当塑造自身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锤炼语言文字功底。一个好记者想要写出好新闻,需要明白自我在时空的占比,需要明白面前的话筒不是只为自己发声,而是为人民发声,这正如彭老师所说:“当我们是我们时,新闻采写才有价值和意义。”彭老师坚信,记者只有对所采访事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同身受,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要写好一个人物,记者自己首先得是一个人物”。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对彭老师珠峰圣火的采访经历和青年时期的游历充满着好奇。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彭老师互动,提出了新闻写作如何平衡记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读者的兴趣,文艺创作和新闻写作的关系等方法上的问题,还就当下的莫雷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与彭老师展开交流。当新闻182班的刘季源同学提问“当代青年人如何保持对生活和职业的热情时”,彭老师指出,应当在青年时期积攒力量,保持激情,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发挥自己天性中喜爱的东西。
本次讲座是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学相长——教与学质量提升活动月”期间举办的系列讲座之一。该活动旨在聚焦教与学核心环节,推进学院“教与学”质量提升。
在11月8日记者节到来之际举办此次讲座,也是新闻系开展新闻专业教育,拓展课堂教学,丰富延续教学形式的举措。讲座之前,《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主讲教师范敏和李杰琼,指导学生提前做好背景资料调查,并准备好现场的提问。
供稿:王海晴、陈嘉鑫 摄影: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