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学院教授陈娟为我院师生开办专题讲座“社交媒体与疫情: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沟通与干预”
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学术素养、拓展学术视野和强化学术思维能力,我院于5月27日下午,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娟教授为大家带来专题讲座——“社交媒体与疫情: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沟通与干预”。陈教授深入浅出地提出社交媒体预警系统、信息流通体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展开健康传播干预,以及在数据应用中谨防出现数据泄露、数据泛滥等问题。
讲座伊始,陈娟教授以历史上新中国第一次全面应用现代公共卫生理论和方式扑灭东北鼠疫为例,介绍公共卫生与传播如何进行联结,并指出临时性、强制性明显的行政手段行之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的服从。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个体”的认知成为影响当前公共卫生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传播改变了“个体”的服从性,并影响到到社会疫情防控。进而引出本次讲座的重点:如何从传播学视角切入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的“个体防控”,即如何发挥社交媒体的调节功能从个体层面加强防控。
陈娟教授从背景、疾病监测、公众参与、传播干预、问题与挑战五个方面展开讲解。她首先指出,传染病防治作为一个恒久的话题,随着诸多经济社会等因发展,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公共卫生危机,同时,网络技术的进步正在塑造着公共卫生的未来。她认为疾病监测可作为识别疾病趋势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前哨,能够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同时能够为评估控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干预措施提供基准,从而为卫生专家有效制定处理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与策略。陈娟教授指出公众参与能够有助于弥合认知及行为上的差异,在沟通方面,社交媒体作为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与对话,特别是拉近了政府部门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强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践行方面,众包模式的有效利用能够利用集体智慧促进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公众可以社交媒体自发聚集,以自组织的形式加快信息流通。她强调传播干预在“信息疫情”的环境下尤为重要,这种干预建立在提高风险认知和行为示范两方面,对于风险认知的提升,需要通过社交媒体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回应公众质疑;对于行为示范,需要社交媒体有针对性地分配信息,实现即时沟通、增加讨论深度。在问题与挑战部分,陈娟教授分为三部分展开论述,一是数据庞杂、识别困难;二是数据侵犯、数据滥用;三是如何形成理性对话,并指出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系统、彻底的脱敏处理在应对以上问题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应用贯彻。
陈娟教授认为跨领域的学科构建依然是大势所趋,“公共卫生领域+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形态不仅可以为个体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在整个讲述的过程中陈娟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有关社交媒体与疾病监测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了许多与CD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展开科研课题合作的亲身经历,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家的的学术视野。在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陈娟教授也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的解答和回复。使大家对于公共卫生传播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讲座结束之后,传设学院的广大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主讲人介绍:陈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健康促进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健康促进专业分会常委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导,传播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传播、社区传播,为本科及研究生开设健康传播课程。在Health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