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传学院党委 分工会组织参观“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
5月4日下午,清风微热,正直“五四”青年节,学院党委和分工会开展学习教育参观活动,组织艺传学院教师党员和艺研17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参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本次参观活动由学院党委书记林刚带队并作讲解,为大家开启一段文化探访之旅,体味国学博大魅力。
现今北京,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古老标志的街巷,仅存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东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还未到孔庙之前,便看到了一座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字的石碑,可以想见古人对万世师表孔子的无比尊重。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进入孔庙后便可看到粗壮参天的大树和饱经风霜的台阶,足以看出它经历多少岁月,处处透露着一种神圣的庄严感。孔庙前院的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碑上刻有51624 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在高大的“孔子行教像”前,林刚书记为大家前讲解了孔子行教手势的寓义;孔子像之后的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殿内供奉孔子、四贤、十二哲的牌位,悬挂有清代九位皇帝和一位民国总统题写的匾额,还有祭祀孔子的“太牢”和祭祀先贤的“少牢”等礼乐设施,其中祭祀礼乐器大部分是珍贵的文物原件。殿内庄严肃穆,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参观完孔庙后,大家从孔庙西门即持敬门走入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 “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 700 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其中,辟雍大殿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林刚书记为大家解释了辟雍的含义,并指出“辟雍建成后,乾隆皇帝来此讲学,以示朝廷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当时听课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国子监生达3000多人,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集贤门外,当时没有扩音器,只好让官员将皇上的讲话口口相传,保证所有在场的人能够听到。古人讲究微言大义,虽然一次讲课时间不长,内容不多,但是却充满着深远意义。”
在国子监博物馆的东侧长廊是国子监复原陈列和中国科举制度展,典藏着珍贵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文物”。林刚书记带领大家细细参观,一一讲解。“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林书记讲到:“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其中一甲进士及第,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探花、榜眼。” 科举制度在宋代走向完备,也让各地的书院纷纷建起,使当时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展馆复原了科举考试时的场景,有防止作弊而使用的特殊建筑,还有同治七年的进士榜单长长的黄榜,以及存留至今唯一的状元(赵秉忠)答卷、康有为的进士试卷等珍贵科举文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次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对大家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让大家收获到满满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就是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坚定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念。面向未来,让我们一起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撰稿:莫文禄 摄影:马飞 审核: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