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41-2开展“中国文学导论”课程延续教学
10月25日,传媒141-2班同学在《中国文学导论》任课教师林刚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国家图书馆,开展课程延续教学活动。活动内容为参观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中 “中国典籍博物馆”,并在国图总馆北区选读一本喜爱的图书,并在参观和阅读中感受到国图知识殿堂的翰墨书香。
为了对中外典籍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南区的中国典籍博物馆。馆内一共设有9个展区,汇聚了800余件难得一见的典籍国宝。因时间限制,同学们在展馆讲解员的指导下,重点参观了其中4个展馆。
第一站:敦煌遗书
从藏经洞发现和文物流失到我国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短短几十年许多宝贵的经卷便已散落于尘世间,无处觅寻。这馆藏的经书虽已是掠夺者遗留下来的残卷,但其艺术文化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里,同学们第一次知道现代汉语里的“照”字是来源于武则天发明的新字;第一次知道“粘叶装”,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胶装,在9c-10c的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同学们不再是从书本中,而是眼前这些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绢帛中了解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强大。
第二站:名家手稿
在这个展区,同学们看到了编写了《人间词话》的王国维,著有《木音》的郑振铎,撰写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巴金,还有鲁迅等伴同学们走过花季雨季的文学大家的手稿。同学们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无味、字体整齐划一的语文课本,而是写有大家们飘若浮云、清秀隽永,抑或是苍劲有力、豪迈奔放字迹的卷纸。虽只是简单的一瞥,同学们便已从中感受到大家创作的热情和他们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与执着。
第三站:咫尺天下
整个展馆由无数地图拼接而成。从中国古代绘制的地图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天朝上国”、“皇权至上”等封建腐朽落后文化对人民思想禁锢;从近现代绘制的地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地图在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又一次以严肃认真的角度审视这个同学们炎黄子孙生活了五千多年的中国版图。
第四站:善本古籍
从隋唐的雕版印刷术到北宋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再到明代的木活字技术,最后发展到现代的油墨印刷技术。虽然只是过了短短的一千多年,人类文明却因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在实证物证面前为其强大的影响力所折服,同学们赞叹我国古代这高超的印刷技术,为有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
参观完典籍博物馆,林刚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国图总馆北区,参观了一指四层的各类阅览室,大家为国图庞大的藏书量和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所折服,并为众多读者在此查阅资料和读书的氛围所感染,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纷纷来到喜欢的阅览室,选择自己心仪的图书,静静坐下来,认真阅读、思考,度过了一段周末假日的美好时光。
这一天的国图之行虽然十分短暂,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却很有意义,并且收获良多,这是同学们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亮丽一笔。不仅是外地的同学,有的北京同学都还是第一次来到国图,面对如此丰富的图书文献与电子文献,觉得非常震撼,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利用好国图的学术资源,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真正成长为合格的传媒专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