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设历史记录

“调查报道中的为与不为”主题讲座顺利举办

  

  

 

124日下午,财新传媒首席记者王和岩在文二407为同学们做了 “调查报道中的为与不为”的主题讲座。王和岩老师从自身多年实践经历出发,在调查报道的规范、好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等方面为同学们做了精心细致的分享,艺传学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任教师参与讲座,讲座由路鹃老师主持。

调查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全球、全国范围的高关注度,记者经常需要面对那些“犯错误的人,出了问题的人,以及下了监狱的人……”。对于揭露社会阴暗面、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做调查记者

 “危机感”、“想要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王和岩老师在提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转型做调查记者的原因。她提到,很多同行在记者岗位做了几年后纷纷开始转型,做编辑或者转到管理岗位,甚至有的直接离开新闻行业,“这是十分遗憾的其实,做记者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调查报道具有独立、重大、独家、复杂、持久、团队合作、成本巨大等多种特点,对记者的要求很高,而对于已经做了将近20年调查报道的王和岩老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和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调查报道“如同破案一般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记者应该具备的三个能力

然后王和岩老师从程伟案、谷俊山案和甘肃窝案等三篇具体案例入手阐释了好记者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一是突破能力,作为记者要有现场意识,深入第一现场,找到核心人物,挖掘核心人物,做好事前功课,善于获取各种资料,必要时可以借助同行的帮助;二是研究分析能力,要善于运用第三方的力量,运用专业知识帮助自己研究分析,更好理解事情本质;三是写作能力,要注意写作用语,善用读者视角,降低读者阅读压力,同时注意背景材料的运用,帮助读者理解。

先是人,其次才是记者

“如果信源告诉我不要我报道他说的某些内容,那我就不会说。”

关于信源,王和岩老师提到,要注意信源的多元性,“信源多不是人数多少,如果采访的三个人的消息都来自于同一人,那就只算是一个信源。”在必要的时候也做好信源的保护,“那毕竟是一条人命,不能因为自己的报道让信源付出生命代价。”

当然,出于调查报道的特殊性,记者本人也要将调查的各项证据保存好,至少要保存两年,这也是保护自己的必要方式。对信源所说的内容时刻保持质疑,保持质疑是记者的必备品质,在证据搜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证据链的闭合,不能有破绽,让自己的证据链和逻辑链无懈可击,在技术壁垒高的领域,要特别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

王和岩老师还提到,在弱势群体常常被忽略的当下,作为媒体从业者要有温度,时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捍卫公共利益的同时关注弱势群体。

盛行的自媒体爆款文是调查报道吗?

在讲座的最后,有同学向王和岩老师提问关于目前自媒体盛行的“调查式报道”算不算“调查报道”的问题,王和岩老师回答道,个人发布还是机构发布不是判断是否为调查报道的依据,调查报道的判断应该是是否严谨专业、是否涉及重大议题、是否涉及公众利益、作者本人是否经过长期调查,符合了上述判断的报道不管是出自机构还是个人都是调查报道。王和岩老师同时说道,现今自媒体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迎合公众情绪,不符合新闻规范,夹叙夹议,洗稿等。

在调查报道式微、调查记者生存状况堪忧、新闻伦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当下,王和岩老师的分享让同学们既感受到了作为调查记者的付出,又感受到了作为媒体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讲座,可以感觉到王老师一直在践行着记者的初心和责任。她在这里感悟在这里坚守同时在这里传承,十分感谢王老师将自己的思考与我们一起分享,让我们从新的视角去读新闻记者,品调查报道。”新闻172班的魏伊雪在听完讲座后说道。

王和岩,前《财经》杂志记者,财新传媒首席记者、主笔。长期专于反腐、时政、司法领域的调查报道。代表作品:谷俊山贪腐案系列调查、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武长顺案系列报道、商务部窝案报道系列、内蒙古司法鉴定窝案、甘肃反贪风暴等。2015年8月16日,天津爆炸案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王和岩被称为“总能抢到提问机会的女记者”,2010年《三鹿奶粉大审判》报道,获得首届中国金融与财经媒体论坛"学院奖"优秀财经新闻作品奖,2011年凭借《舟曲警报》获得最佳深度报道奖,谷俊山案报道曾获得全球深度报道网2015年度“光亮奖”提名。其他个人荣誉包括:2013年搜狐年度风云记者,2014网易华必赢媒年度记者,2015腾讯传媒年度记者。

撰稿:杜舒豪

审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