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设历史记录

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两会零距离”学术论坛

   
       4月23日下午,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节系列活动之二——“两会零距离”学术论坛在综合楼801顺利召开。论坛由艺传学院副院长王擎教授主持,学院党总支书记秦巍、辅导员纪彬彬以及在校的研究生参加。
       这次“两会零距离”的学术论坛邀请到了我校连续三届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汪苹教授,以及《华夏日报》的主编唐清建老师,《光明日报》的编辑李可老师,和我校毕业生、现任《每日经济新闻》编辑的李玉敏。这次参与的嘉宾从政协委员到主流媒体再到市场化媒体,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身份,为同学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两会”的报道与参与流程提供了更广阔同时更加立体的平台。
       会议首先由我校两会政协委员汪苹教授发言,汪苹教授就“两会”中政协委员的构成、职责向同学们进行了介绍,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这三届“两会”的经历感受。汪教授介绍到政协委员的提案会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倾向性,自己的倾向性在于教育方面和环境方面。之后,汪苹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今年的“两会”情况,今年的“两会”会风有所改变,会期有所缩短,在以往选举年是不曾有过的现象。汪苹教授还就自己的提案向同学们介绍,前年汪苹教授提出的是有关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提案,去年的提案是有关PM2.5问题的,而今年是就八项提议如何走进百姓生活的提案。在谈及这三届“两会”体会的时候,汪教授总结到提案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要真正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还要掌握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法规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还有就是要在平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华夏日报》的唐主编就“两会”的舆情分析与同学们交流,对现今两会新闻基本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介绍,包括两会新闻受众情况、高频词、媒体报道方式的变化等。对新闻点的选取和报道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新闻要告诉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要具有结构性价值,要提供价值,不要提供情绪。《光明日报》的李可老师就“两会”的采访问题与同学们交流。在谈及采访内容的时候,李可老师总结了三个方面,即了解会议的主题、围绕焦点事件以及紧贴新闻人物。就采访“两会”的准备,李可老师强调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熟悉中国的政治;熟悉代表以及他们各自的专业和观点;熟悉政治经济的热点事件。此外,李可老师还提到,功夫在会前,在会前积累也很重要。在会议当中采访时还要做到脸皮要厚、心要细。李玉敏学姐这次是第一次采访“两会”,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其报社针对两会的采访的人群,采访的定位以及采访的方式。同时,学姐还向我们分享了采访中的小故事。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还就“两会”的会风、媒体采访的创新等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专家们的讲解举例丰富,生动幽默,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授和老师们对于“两会”有着丰富的参与经历。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与讨论,拉近了同学们与“两会”的距离,使同学们近距离地观察、体验到“两会”。 这次学术论坛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结合了业界最新动态,为同学们的理论学习明晰了方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主动担负起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