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历史记录

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精神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帮助同学们树立大历史观、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9日上午前往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到中朝边境19号界碑、边境国门和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

顶着炎炎烈日,实践团成员坐船近距离观看朝鲜风光。在这里,朝鲜与中国只有一江之隔,作为中朝两国的界河,鸭绿江承载了两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站在船头眺望远方,自然生态与异域风情交融的优美风光尽收眼底,还隐约可以看到对岸朝鲜的工厂、电影院、站岗的士兵以及正在辛勤劳作的朝鲜农民。

   

   

伴随游船的前行,一座饱含历史沧桑的铁路桥出现在眼前:青城桥。此桥始建于1950年,全长737.1米,是抗美援朝时期最早的一座公路桥,也是最重要的军列秘密运输通道和生命补给线。由于其重要性和保密性,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唯一没有遭到美军轰炸的中朝连接桥,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战功显著。战争胜利结束后,青城桥被称为河口断桥,继续用自己伟岸的身姿向全世界人民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为了继续了解抗美援朝时期的一支特殊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的历史,实践团来到了铁道抗美援朝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一幅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在实践团成员们面前徐徐展开。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后,联合国军为了切断中国志愿军后勤保障系统,对中朝两国间的联络铁道开展了大规模破坏行动。为了在朝鲜战场创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支撑起了联络前后方的战略路线。三年中,共3万余人相继入朝进行战地铁路保障,新建铁路212公里,修复铁路784公里,运输物资385234节,共计8000000多吨。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綦凤舞、张文普、高成信、李庆春等大一批敢打敢拼、智慧勇敢的铁道兵形象,其中,沈阳铁路局有312名职工牺牲在朝鲜。若不是这些英烈的浴血奋战,也不会有如今和平而美好的生活,实践团成员们以齐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向英烈致敬!

   

   

向河口上游走去,一座巍峨的国门耸立在江畔,国门上书赤红大字“中国·丹东”。国门东侧的“中朝19号”界碑静静屹立,如同神色庄重、默默无闻的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令人动容。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转眼间,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尾声。在这5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们的脚步遍布丹东的各个角落,有饱含历史底蕴的鸭绿江断桥;有科技感十足的蓝莓基地;有兴边富民的大梨树村等。成员们在重温丹东百年党史,拍摄微视频,感受红色精神和时代变迁的同时,在乡村调研,也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成果。在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实践团成员潜心学习,并积极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不断展现北工商外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在小甸子镇、大梨树等乡村展开广泛调研,取得一定成果。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将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